[阅读分析]一般资料:求助者,男性,18岁,未婚,大学生
案例介绍:求助者最近一年来感到紧张、心慌、易疲劳、记忆力等。求助者回忆从小学进初中时,开始偶尔出现紧张,心跳快,头昏,有时还影响思考,因不厉害而没太在意。可是自从一年前,考上大学,并且住校以后,症状日渐严重,紧张加重,特别是在澡堂洗澡时更害怕,几乎不敢去澡堂里洗澡。容易出汗,心慌,头晕,注意力不集中,无法静心念书,想其他事情,记忆力明显下降,反应迟钝。身体虚弱,特别容易疲劳,常莫名其妙的想发火,但又不敢。夜晚常常不易入睡,在床上翻来覆去,想事情,许久才能入眠。
以下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咨询谈话(心理咨询师简称“咨”,求助者简称“求”):
……
咨:夜晚不能入睡时,在床上想些什么?
求:就是乱想些事情。
咨:年轻人乱想些事情是常有的事。但我想知道你想的事情,想了解你操心什么,想帮助你。能不能说说你所想的事情。
求:想的是一些坏事。
咨:一些坏事?比如……?
求:就是幻想与女性亲热,并常常同时手淫。
咨:哦!
求:我知道这样很不道德而且很伤身体,但又克制不住,只要躺在床上或没有穿衣服就会这样想和做,又担心被别人发现,每次都十分紧张,事后十分疲劳、自责。所以不敢洗澡,不愿回寝室。
咨:这样做好不好?
求:我知道不好。
咨:为什么说这样想和做是不道德的呢?
求:因为高考后有一次游泳时,我的下身勃起了,在想这些事情,旁边一个女的大骂我是流氓。从那以后我就很紧张,总担心被别人发现,说我是流氓。
咨:因此睡不着觉,不敢洗澡,不愿回寝室?
第1小题、【多选题】多选:在上段对话中,心理咨询师使用了的询问技术有( )。
A开放式询问
B封闭式询问
C半封闭式询问
D反诘式询问
第2小题、【单选题】单选:上段对话属于( )。
A摄入性谈话
B鉴别性谈话
C治疗性谈话
D咨询性谈话
第3小题、【多选题】多选:您认为该案例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( )。
A怕同学发现看不起他
B手淫
C认知偏差
D幻想与女性亲热
第4小题、【单选题】单选:上段对话采用了的提问方式有( )。
A解释性问题
B修饰性反问
C责备性问题
D“为什么……”的提问
第5小题、【多选题】多选:在上段对话中,心理咨询师使用了( )。
A情感反应
B内容反应
C重复技术
D解释技术
收藏
查看答案
参考答案
试题答案:
第 1小题:A
B
C
D
第 2小题:A
第 3小题:A
B
C
D
第 4小题:D
第 5小题:B
C
试题答案:
第 1小题:
“夜晚不能入睡时,在床上想些什么?”“为什么说这样想和做是不道德的呢?”属于开放式询问;“这样做好不好?”属于封闭式询问;“一些坏事?比如……?”属于半封闭式询问;以疑问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,这种句法叫“反诘”,“因此睡觉不着,不敢洗澡,不愿回寝室?”属于反诘式询问。
第 2小题:
会谈法是心理咨询人员掌握的心理学方法之一。根据不同目的而进行会谈的种类主要有:①摄人性会谈是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,了解健康状况、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,等等;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当前的感受、状态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;②“鉴别性会谈法”,即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;③“治疗性会谈”,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;④咨询性会谈,这类会谈涉及的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,如职业选择、人员的任用和解雇、家庭关系问题、婚姻恋爱中的问题、子女教育培养问题等等。根据案例描述可知本案例属于摄入性谈话。
第 3小题:
求助者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生物因素,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。本案例求助者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求助者的认知偏差,认为自己幻想与女性亲热,手淫是不道德的,害怕同学发现看不起自己。
第 4小题:
解释性问题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,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;修饰性反问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,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,如“一个人怎么能发现真理呢?”;责备性问题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,如:“现在这样,当初你干什么来着?”“为什么……”的提问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,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,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。“为什么说这样想和做是不道德的呢?”属于“为什么……”的提问。
第 5小题:
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,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、思想加以综合整理,再反馈给求助者,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。重复技术是指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“嗯”、“讲下去”、“还有吗”等,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。“因此睡不着觉,不敢洗澡,不愿回寝室?”属于内容反应;“一些坏事?比如……?”“哦!”属于重复技术;因此答案为BC。